最近在读《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在亚马逊.cn上用1英镑买Kindle版的图书,在国外终于也能 access to 知识的海洋,而不是在英语世界里面团团转,虽说在语言的浸润下日益提高,但是对知识的获取却始终极慢。
《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里面的幽默让人忍俊不禁,作者从哲学历史发展过程,讲到宗教、讲到数学和科学。可是当我想和小羊分享的时候,与其说苦于自己翻译水平的低下,不如说自己的思维还不够连贯。所以我打算记一下书中的重要人物和幽默观点,以一种不太幽默的形式,大家请见谅。
完成度:70% …… ^^ last updated on 10 Jan, 2015
苏格拉底(Socrats)
:因为知识是全雅典最高,认为自己最无知,喜欢请教别人、与人争论,质问,辨论后明白,”哦,你没我聪明噢“。却又不肯相信宗教给出的答案。
柏拉图(Platos)
:苏格拉底的底子,因为别人对老师的判刑对雅典绝望周游各国,其后又开设了雅典学院。
马其顿日益强大,打败雅典的马其顿王子就是赫赫有名亚历山大。
当时的羊皮纸牛皮纸很昂贵,可是马其顿王子并没有像秦始王一样烧书,而是建起了亚历山大图书馆,目标是征集全世界的书,使哲学这么“无用”的学说著作依然得以保存。
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图书馆归了埃及所有,埃及国王仍然对图书馆尽心尽力。
亚里士多德
:是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曾去雅典学院学习。百科知识式的人物。
罗马帝国代替了压力山大帝国,统一了大部分欧洲,同样奉行包容政策,希腊哲学得以继续传播。
罗马境内各宗教和平共处,其中包括
犹太教
(上帝。不承认耶稣。承认《旧约》)和基督教
(从犹太教发展而来。上帝。耶稣。承认《旧约》、《新约》。)。
保罗
:拥有罗马公民身份的犹太人。曾是犹太教,后来皈依基督教,并向犹太人以外的民族传播基督教。在保罗的时代,人们对基督徒有诸多偏见。但他的优势在于,他拥有希腊哲学这个武器。《保罗书信》成为《圣经》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罗之后,很多基督教的传教士也把哲学当成了武器。因此只有基督教最终成长为世界级宗教。“教父哲学”的由来。但是哲学和宗教是无法共存的,前者要求怀疑,后者要求信仰。
奥古斯丁
:受《保罗书信》的影响,成为基督教历史上重要的圣贤。解答了—— 问:“善良的上帝既然知道亚当和夏娃会偷吃禁果,为什么会允许这样的原罪?”—— 答:“因为上帝的善表现在上帝对人类的行为要进行公正的赏罚。既然要赏罚,前提就是人类必须拥有自由意志,必须能自己选择行善还是作恶,否则人类就不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罗马帝国开始迫害基督徒,但是政权屠杀革命者,也就是离政权灭亡不远的时候。
罗马皇帝戴克里先为了罗马帝国的延续,一权四分,并加以迫害基督徒。但是幸运的是西罗马皇帝的儿子君士坦丁当上罗马皇帝的时候,开始信仰基督教。
基督教开始耀武扬威,却也到了残害异教徒的时候。甚至包括哲学。开始大肆烧毁书籍、杀死异教徒。
当时的哲学家们开始抱着哲学书籍逃往东边,直到边境。前有穆斯林,后有基督教。
幸运的是,阿拉伯人用随后的行动证明了他们对异教的宽容。阿拉伯在巴格达建立了一个叫作“智慧馆”的机构(和亚历山大图书馆一样的目的),打开大门吸收一切知识壮大自己。
西罗马的十字军东征九次失败。屡屡失败中的基督教途们希望像十字军在思想领域征服异教徒。开始翻译之后,忽然明白了哲学的好处。
后来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一系列民族国家兴起。神学家又热烈地开始讨论哲学,此时的哲学被成为“经院哲学”。
托马斯·阿奎那
:经院哲学的高峰。提出了五个方法证明上帝存在。“世上万物都有因,那么寻其最初的原因,就是上帝。”然而,只能证明世上有一个我们无法感知的巨大力量,但无法证明就是上帝。
而此时罗马教皇权威升级。中世纪知识靠人们口口相传,以讹传讹,对天堂、地狱的存在深信不疑。国王对宗教的绝对敬畏也不例外。
此外,欧洲教会建立了强大的宗教裁判所,以各种名头和借口掩饰自己的暴行。
所以,欧洲教会是最有权力、最恐怖的暴力执法者。
马丁·路德(Martin Luthur)
:用哲学回辩,并且用通俗的德语文字,加上当时从中国传来的造纸术使得书籍广泛传播成为可能;而罗马教会的回辩还是艰深的拉丁文。成立了新教,欧洲基督教一分为三新教(路德的),天主教(罗马教廷的),和东罗马帝国的东正教。
达尔文
:路德的后继者,新教会的教皇。知识渊博的读书人。当上教皇后,却大肆残害异端者。著作有《基督教原理》。
西班牙王国是宗教裁判所中的战斗机。其国王腓力二世,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无敌舰队”,美洲是他的后花园(瞧今天美洲的西班牙语国家)。
荷兰争取独立后,成为宗教最宽容的商业国家,尼德兰共和国。四处雇人打仗,雇到了笛卡尔。
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因为我会怀疑,所以我存在。从《欧式几何 Euclide's Method》
(五个公设和五个定理,证明整个几何世界)上找到了证明方法的灵感。因为我怀疑,所以我不完满,但我认识到完满的概念。这个完满的概念只能是上帝。上帝是完满的,必不会欺骗我,不会让我世界都充满幻觉,所以我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也符合二元论、唯我论、目的论的观点。
斯宾诺莎
:犹太教徒,后来因为哲学被犹太驱逐出教。荷兰。笛卡尔的继承者,相信万事万物、每一步都可以被推倒出来。《伦理学》发展了实体论
,所有事物构成同一个实体,与“天人合一”的观点相似。斯宾诺莎因此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一生清贫,具有坚韧如竹的品德。
理性主义 vs 经验主义 二虎相争:
理性主义
:以笛卡尔和斯宾诺莎代表的数学家派,演绎推理。严谨。但不产生新的知识,且公理未必可靠(参见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经验主义
:以洛克代表的科学家派。归纳法。产生新的知识。但结论不能保证绝对正确,永远有出错的可能。
约翰·洛克(John Locke)
:英国科学家。医生。政治运动家。唯物的科学经验主义的代表。认为人生而是一块白板,需要经验获得知识。认为理性主义者们所谓的一些先于经验的公设、理念,和动物的本能没什么区别。政治失败后投向荷兰。
贝克莱
:唯心的经验主义代,认为世界上没有物质,人的经验都是心灵中的观念。
莱布尼兹
:理性主义者。反驳洛克的经验主义——人跟禽兽的区别就是禽兽做事只凭经验,人却能够根据经验总结必然规律。禽兽不知道思考,总以为过去发生的事情,在以后相似的场合下还会发生。与洛克辩论的书集结成了一本《人类理智新论》。
机械论
:用物理学去解释包括人类意识在内的整个世界;牛顿虽然偏向科学的经验主义,但并不在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争,认为学好科学才是最重要的。它要建立一个用数学(科学)统治的美丽新世界。就是现代医学对人脑的研究,也没逃出这个思路:大部分医学家不相信人的意识能够超越物质而存在,认为大脑的物质运动是人的精神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
决定论
:既然世界万物都可以用物理规律来解释,那么未来也是一定能够有章可循、被预测的。可怕的地方在于,这意味着人类没有自由意志了,也无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没有道德了。(缺乏主观能动性)古希腊的芝诺
——提出“人永远无法追上乌龟”的悖论的人,也是决定论(宿命论者)。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
相信部分决定论。斯宾诺莎的万物皆可推导,以及万物都属于一个实体,包括人的意志,也会走向决定论。但斯宾诺莎认为,我们还是有追求自由的方法的:当我们理性对待万物的关系,认为自己和万物是同一个实体的时候,也就相当于扩大了我们自己的范围,世间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属于自己的一部分,这世界对我们的限制也就越来越小乃至于无。
牛顿
:英国科学家。有多伟大略…… 物理学的成就影响了哲学。以前人们认为能动的东西是有生命、由”灵魂“驱动的。但牛顿证明,生物的集体也遵循物理定律,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并不需要灵魂的驱动。
霍布斯
:机械论的先锋,拿铃声传入人耳前、在空气中运动,表明了真正存在的是运动。和洛克一样,政治失败后投向荷兰。
休谟David Hume
:不管是不是幻觉,没必要也没有能力无限地怀疑。可靠的知识有两种,第一种,是像逻辑和几何,靠理性推理(比如理性上不矛盾的、能被推导出来的)、不依赖于经验的知识,第二种是我们自己感觉到的经验(不管是不是来自幻觉)。毁了因果论、毁了科学、毁了哲学。说明了哲学的荒谬。
因果论
(A事件在前,B事件必然会发生在后)不属于前两种的任何一种,因为根据第一条,它能从理性上推导出来;而第二条,我们不能感觉到“必然”,我们只能感觉到某两件事接连发生的极大的可能性,但没有任何东西是必然的,所以因果论也不能靠经验总结出来。简单地说,因果论怎么来的呢,我们先观察到两件事总连在一起发生,并且这两件事自己还不能单独发生,就说这两件事有因果关系,这用的是归纳法。但是归纳法的前提是,它必须相信在某些条件下,某些事情是必然发生的,也就是必须相信因果律才能成立。归纳法和因果律构成了循环论证。
康德Immanuel Kant
:德国学术宅男,具有严格的作息。物体的本真,即”物自体(thing-in-itself)“,人类是看不见的,只能感受到人类自动加工后的”表象“。而人类这种自动加工的机制是所有人都一样的。”先验“,就是不依赖与人的经验而存在的东西。而我们这个先天认识形式里,包含了很多用来处理物自体的工具,其中一个就是因果律。
科学家可以放心地在这个表象的世界里研究,人类的意识就是物自体,因为物自体都是自由,所以人类的意识也是自由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都是物自体。
简单来说,他把世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就是我们所见的部分,可以被我们的理性理解;另有部分,也像是数学中的更高维度的世界,我们无法看见,甚至无法真正感受,是我们理性所不能解释的,也就是很多我们理性中的观念到了更高维度的世界里面就变了,这个可以通过二律背反(Antinomies,即无论命题假设为真或者假都成立,所以该命题自我矛盾)
来解释 。唯心主义。
他也有著名的伦理观,也就是善心是物自体之一,只要你做事是被善心驱动的,那就是good and right behavior.
康德的理论有个奇怪的点:既然我们无法感受物自体的世界,为什么康德能够看懂它呢?
后来有两个年轻人做修修补补:谢林
和费希特
。
康德称当时的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的哲学为
独断论
,因为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等人片面强调理性而摒弃感性经验,把一切真理和知识的来源归结为先天理智中潜在的天赋观念和自明原则,认为只有理智才提供具有普遍性的“推理的真理”。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德国慢性子,拿酒肉招待拿破仑的士兵,拿破仑的拥护者,因为觉得他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真理并不是固定不懂保存在世界某处的,真理就是世界变化不止的过程,一直朝着我们的理性(Rationality, 他称这个控制的力量为“绝对精神 Mankind sential nature”)发展。所以世界的本质就是绝对精神,所以他也是唯心主义。
因为前面休谟和决定论出现的种种困境,关键在与康德想要通过物自体的概念,把人类的认识问题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非要限制人的认识能力才能解决哲学问题说明了,哲学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认识能力上。
我们作为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对世界进行研究的同时,已经在改变世界了。不仅是我自己的行动改变了世界,也是因为我的理论影响了其他人。那么当我改变了这世界以后,我要研究的世界也变了,我又得重新研究。我一重新研究,我就又改变世界了……研究->世界被改变->重新研究世界->世界又被改变了……
就好比笛卡尔研究的是他之前的世界,而笛卡尔之后的哲学家研究的,是一个包含了笛卡尔和他理论的新的世界,如此反反复复,无穷尽也。
之前的哲学都认为万事万物是不能自我矛盾的。而黑格尔认为,万事万物的内部都是有矛盾的,而且还是万物不断发展的动力。强调真理不是固定不变的、是整个世界变化的过程。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德国强烈反对康德的纨绔子弟。物自体是可以被认识的,而且万物的物自体是统一的,这个物自体叫作求生的欲望,他称之为“生命意志”。相比于欲望,理智和个人意志全处于劣势,因为理性是短暂的、脆弱的,人类只能在短暂的时间里保持理性,所以是悲观主义。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崇拜叔本华,一生凄惨,悲观主义,和叔本华一样都极端轻视女性,最后被他妹妹玩死,篡改他的理论使其被纳粹利用。思想家。同叔本华不同的是,”生命意志“换成了”权力意志(Der Wille zur Macht)“,推崇积极的精英道德、贵族道德(Meritocracy),认为这不应该被奴隶道德所限制。全人(Overman):否定宗教迷信,也反对把科学神话,认为现在没有所谓的全人,人类应被健全发展的全人带领。著名的metaphor: Beliefs and Values -> 受压迫的骆驼camel -> 狂暴反抗的狮子lion -> 提出新观点的child -> New Beliefs and Values stablished.
必然的真理是没有的,只有相对的真理。因为明明这个真理是不断变化的,我们提出对真理的解释理论却是固定的,所以我们的真理都是错误的,但是我们却仍然在追求它,这说明我们需要它。所以真理,是一种我们离开就不能生存的错误。
轮回论(Samara),若时间无限,而组成自然的元素是有限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一种元素的permutation,那么未来必然会重现此个瞬间。虽然是必然性、决断论,但其蕴含积极的教育意义,珍惜当下。
马克思
:被黑格尔深深影响,只不过他把理论运用到历史发展中,认为生产力是发展动力,生产关系积累一定矛盾的时候,工人们会推翻资本家们,历史必然结果就是共产主义的大同社会。中国人熟悉的辩证唯物法,强调物质,强调生产力,但他如何能验证,这个世界就是由物质实现,而非就是像黑格尔(唯心主义)所说,我们根本看不见、甚至无法感觉到比我们高出很多维的世界?
罗素(Russel)
: 《西方哲学史》 。放浪不羁的思想家,“三种追求驱动着我:对知识的渴求、对人类的同情、和对爱的追求”。
Michael Foucalt
: Madness.
最近又读到果壳网对Wolfram Alpha的创始人Steven Wolfram
的访谈:He thinks everything on the world could be calculated. So interviewer asked him, doesn’t that lead to determinism? He said, the calculation is sooooooo large that only the galaxy could do it. The only way to foresee the nature is to wait for the galaxy to calculate it! He had a scholarship from Eton College, then he went to Uni of Oxford after graduation. But he was very indiscipline! in Oxford he went to the Year 2’ s courses on the 2nd day, and Year 3’s on the 3rd day, and he found them sucks, and never went to classes. Then he went t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for a PhD in physics just after 2 years. When he was in the California, he created a new Computer language, but he had some disagreement with the uni about the patent. So he went to Prinston! And at that time, his research was about cellular automata. No one thought it was important! But he thought, simple rules in each cell could generate very complex pattern, just like the galaxy, everything just obeyed very simple rules, but the system was so complex! And he found “Rule 30”, which has been used as random number generator used for large integers in Mathematica. 他的书《A New Kind of Science》。
历史上有一个规律,在斗争中,哲学总站在弱者的一方。这是因为哲学讲思辨、讲道理。而只有弱者才会去讲理,强者不需要讲理。这也是因为,哲学继承了苏格拉底讨人厌的疑问精神。只有弱者在面对强权垄断的时候,才有质疑权威的需要。
对于托马斯·阿奎那的观点,罗素
对此反驳:那什么是上帝存在的原因呢?如果“万物必有因”,那么上帝的存在还要有自己的原因,是那个地就要依赖于外物的存在,那么上帝就不是全能的;假如说并非“万物必有因”,那我们就允许有实物不依赖原因存在,那么万事最初的原因极可能是上帝,也可以是其他事物。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那么上帝要不要符合善恶标准呢?假如上帝要遵守,那么上帝就有了自己必须遵守的规则,就不是万能的了;假如不遵守,那么上帝就无所谓善恶,也就不是至善的了。相比之下,佛教的解释更合理:“无作者义”,说这世界上没有造物主,万事万物永远都有自己的因,不存在一个开端。
宗教只会把哲学当作上位的工具,一旦取得胜利,就会毫不犹豫地把哲学仍在一边。
看我们古代的数学家刘徽大哥是怎么记录这个公式的呢。”度高者重表,测深者累矩,孤离者三望,离而又旁求者四望。触类而长之,则虽幽遐诡伏,靡所不入。“我靠,这是首诗好不好。…因为中国知识界向来有重视文学的传统,连当官考试都得靠文采,写数学书自然免不得风雅一番。中国的比喻式哲学和西方的数学式哲学,究竟哪个好?
中国人常用“人的命,天注定“,遇到坏事的时候宿命论安慰。但当遇到好事,就不说”命“了。男女相聚,成为”缘“,即佛家里面的因果报应,意思就是因为我之前做过什么好事,这是我应得的。
转载自果壳论坛上。